音乐美育浸润实践,助力乡村孩子艺术梦想
民族音乐教育:弘扬中华文化 助力育人
民族音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提升审美能力
通过聆听、演奏和演唱等活动,学生可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歌词的分析和场景的创设,激发想象力,让他们身临其境,尽情感受音乐之美。例如,歌曲《忆江南》不仅可以展现音乐的优美,还能让他们在音乐中联想江南的柔美。
传承中华文化
民族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人文情怀、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将其融入高校教育体系,可以扩大民族文化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经典音乐作品如《广陵散》和《梅兰芳》,逐步进入校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可以增强他们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推动教育创新
高校应充分发挥民族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引导作用,推进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举办音乐活动,如古琴演奏会和音乐剧,抒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影响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融合创新
将民族音乐元素与钢琴和小提琴等西方乐器教学相结合,是推动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一种思路。通过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包括其主体、渊源和场域,可以消除教学障碍。精选民族音乐素材,实施乐器改编,可以为钢琴和小提琴等教学提供丰富的元素。同时,注重开发校本音乐教学资源,梳理民族音乐特色,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探索“民乐+钢琴”的新型演绎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民族音乐教育对于高校育人体系至关重要,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又可以传承中华文化和推动教育创新。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培养综合素质过硬、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