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叩响》:叩动百姓心灵之门
话剧《叩响》以毛泽东寻乌调查这段鲜为人知却意义重大的历史为创作背景,通过巧妙的矛盾设置和对底层百姓生活的真实描绘,深刻地揭示了毛泽东思想路线的正确性,以及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
剧中,面对刘致明的教条化思想,毛泽东主张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民生疾苦。 他深入到小商小贩中间,促膝交谈,了解他们的真实经营状况,为调整政策提供了依据。 –>这一系列场景的再现,表现出毛泽东深入、唯实的作风,验证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
《叩响》舞台上的“门”尤为引人瞩目,寓意着走访调查路途的艰辛,是剧中毛泽东不断叩响的工人之门、农民之门、商人之门,也是实际之门、胜利之门。这些“门”的设置起到了不断切换舞台表演空间的作用,使戏剧性呈现更为流畅。
作为剧名,“叩响”这一动词具有强烈象征与警示意味。编剧唐辽指出:“这部剧之所以取名《叩响》,就是因为毛主席寻乌调查做得很仔细,挨家挨户地叩响了老百姓的家门。正是他这种实事求是的调查精神,才能叩响中国革命胜利的大门,才能叩响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条道路的大门。”
《叩响》再次告诫我们,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面向群众、面向实际,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正确的方法与对策。随着剧情的结束,那一声声叩门的响声,依旧如警钟般在观众耳畔回响,警醒着人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调查精神,不断叩响胜利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