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的“在皮”与“在骨”
沉浸式的“国风”视听体验
《清明上河图密码》的舞美设计在“国风”美学的探索上收获观众好评。置景多用木制家具,又以竹帘分割舞台空间。除了作为全剧题眼的《清明上河图》外,《瑞鹤图》《墨兰图》等宋代传世名画也被直接用作幕布。人物所穿服饰从面料到纹样色彩俱要贴近历史真实,连主角赵不尤常常拿在手中的一柄腰扇亦是尽力还原宋代的生活质感。剧组甚至用礼品鼓励观众着汉服前来看戏,希冀跃出舞台的界限,形成台上台下的对传统文化的共同推崇。
中国传统戏曲美学与士人气节的融合
令人惊喜的是,《清明上河图密码》的创作并不止步于国风的“在皮”,而是更进一步地追求“在骨”,将中国传统的戏曲美学与士人气节融汇其中,铸成作品的根骨。舞台上的人物性格和行动几乎都能清楚地划归到各类“脚色”中去。赵不尤与“东水八子”,可以归在“生”这个行当之下。蛮横中带着憨态的顾震,则接近“武花脸”。身材魁梧、性格莽撞的女相扑手何赛娘则是“彩旦”。“闺门旦”规行矩步,方能承担爱情戏而不至于显得轻薄,“六旦”心性娇憨故而可以“抛头露面”。剧中正是莲观与简贞同“东水八子”中的宋齐愈和章美有情,不过相处时依旧要垂帘避见。而赵瓣儿能跟随赵不尤东奔西跑地查案子,毋需如她们一般顾忌当时的“男女大防”也不显奇怪。将脚色制运用在此处,正可以避免“国风剧”在塑造古人时常见的不伦不类之感。
时空流动的舞台呈现
舞台剧的创作者们还扣住“国风”来寻找解决表演上的问题。除了作为案发现场的客船是搭出的实景外,舞台近乎是空台,只有几张桌椅随着场景变化,与戏曲中的“一桌二椅”大类其趣。尤其是下半场有一段赵不尤、顾震与赵瓣儿分头查案的情节,场景零落散碎。导演处理上便采取了与戏曲中“景随口出、场随人移”相似的时空观,节奏极为灵动流畅。
舞剑明志:士人气节的具身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舞台剧改动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创作出原著没有的“舞剑明志”这场重头戏。这场戏写得极为精彩,既是教剑又是问心;是郎繁舍生取义前最后的犹疑与决绝,也是蛰伏市井的赵不尤在叩问己心;更是权势逼人、查案受阻后赵不尤回忆起与故友这最后一面,抱定“以我心灯一盏,照他长夜寒天”之志的时刻。舞剑由此便不再是单纯向观众提供视觉景观,而成了士人气节的具身表现。也正是现场见证了赵不尤的体悟与转变,观众才能与人物达成共情,而饰演赵不尤的贺坪精到的舞台表现力又为此增色不少。因此,当全剧尾声,赵不尤跳脱出情节、再次带领众人舞剑明志,历史中千年未绝的这股浩然正气仿佛跨过了光阴,溢出舞台,连接古今,激起观众阵阵欢呼。
商业戏剧市场的行业水准线
《清明上河图密码》剧组边排边改,十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从文本到舞台的形式旅行,这才是成功的跨形式IP改编真正需要耗费的心力。也因此,可以说该作为当下的商业话剧市场提供了一条行业水准线。作为一种在今日注定相对边缘与小众的艺术门类,我们实在需要商业戏剧为行业注入活力,却又常常耻于谈商业。但《清明上河图密码》剧组却是以一部优秀的作品证明了,商业与品质并非不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