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文艺》:当文献、戏剧在光影艺术中相遇
戏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是中国戏剧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尝试,将光影艺术与电影形式完美融合,呈现了截然不同的视听享受。以历史为依据,该作品通过舞台演出为基础,借助电影的视听语汇,呈现了戏剧、电影和戏剧电影的三重维度,打破了舞台的束缚,将话剧与电影两大文化形式有机结合,使得观众得以更全面地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
《抗战中的文艺》首次将历史文献搬上舞台,通过切片式讲述了抗战时期各种艺术门类的代表性人物的波澜壮阔的故事,展现了抗战时期文艺创作的整体风貌。剧中着重表现了文艺名家们追求艺术的思想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并展现了他们的坚韧品质和非凡艺术创造力,最终凸显了文艺源自于人民、并且为了人民的价值观。
《抗战中的文艺》剧照资料图片
该作品集中了40余位中青年演员,以不同的表演方式展现出扎实的演技,塑造出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向革命时代人类精神的韧性和艺术的变革力量致敬。在舞台表演中,每一个细节都充满深层次的意义,如鲁迅眼中的坚毅、老舍脸上的忧思,等等。这些形象仿佛为观众打开了一本历史的相册,生动再现了抗战时期文艺战士的形象,传递了抗战精神,也象征着民族的自强不息和文化的自信。
该作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剧中多媒体深度参演,扩展了叙事空间,使得戏剧的表现力更加立体和多元。丰富的舞台元素不仅仅充当背景,还积极地与表演者互动,与演员的表演有机融合,展现出战争风云,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战争年代的文艺现场。电影镜头的运用放大了舞台的细节,同时也充分体现出导演对当下年轻观众的关注。
《抗战中的文艺》剧照资料图片
以光影艺术和电影放映形式呈现的话剧艺术尝试,为演员提供了更丰富的表达空间。剧中歌队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庄严感,并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体验。男女演员浑厚、婉转的多声部嗓音将历史脉络朗诵出来,使得这些文字不再仅限于纸张和屏幕,而成为流动的能量,激发观众内心的共鸣。
导演在对人物的表现上借助演员的精湛表演和舞台调度的衔接,使历史感无比真切地逼近观众,让观众在“沉浸”式的观演空间中产生情感共鸣。观众除了看到历史人物的形象,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的呼声和决心。这种表现形式的创新,使得戏剧电影不仅向过去致敬,也具有当下性。
《抗战中的文艺》的影视化呈现,代表了中国国家话剧院在艺术与科技融合方面的探索成果,彰显了新时代文艺多元发展的蓬勃景象,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推动了戏剧艺术创新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
责编:孙宗鹤